【导读】近期反腐败之风长抓不懈,对于各类款项的使用都有了更加严格明细的规范,基层干部的待遇更加透明,许多干部法律意识不强,觉得使用公款的做法无伤大雅,行走在法律的边缘,结果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而一些必要支出又师出无名,因此如何能够更安全的保障待遇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一、经费使用现状
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都知道,很多基层单位的经费列支是不太明确的,往往就一个统称——办公经费,而且数额往往有限,笔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形:某个挂职村书记的公务员,全村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3万元,每次过了半年就有危机感,还剩一个季度时就已经捉襟见肘,结果到了年底中央巡视组来了,要求提交近30年的土地台账,不说原始数据多难查,光一个星期的打印费就花了1万多,而且这才打印了不到一半。这种意外支出在公款没有结余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自掏腰包先垫付,经费申请下来不知道又到什么时候。有些村里的重大决策需要先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到场人数不足就无法使会议有效,所以曾经发过误工补贴10元,后来就形成了刚性需求,不发补贴就不来。这些都使得基层财务状况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一旦处理不当就容易被审计出问题。七一网曾经发布八项规定打击的80项行为,对八项规定的具体内容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解读。越来越扎紧了制度的笼子。这些都使得许多干部渴望有一个更加规范的待遇保障制度。但是基层自治的现状使得一些问题还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