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由于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乡财县管”的模式,财权被向上聚拢,随后事权、人权也是如此。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但也存在部分基层政府“唯上不唯下”,导致乡镇政府和乡村社会掌控的资源弱化,出现悬浮化现象。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但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间出现失衡情况,产生了权力悬浮、价值悬浮、资源配置悬浮等现象。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1.表明态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事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而眼下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唯上不唯下”等“悬浮化”问题,折射出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在基层依旧存在堵点,需高度重视,严阵以待。
2.结合基层实际分析“悬浮化”的原因。
(1)乡财县管,权力上浮。由于财权上浮,随之而来的是相关政策保障和行政执法权力的上浮。最终,基层治理主体难以处理相应问题,更难以承担责任。
(2)部分基层领导干部错误政绩观。过分追求显绩,不管群众满不满意,只要领导满意,以至于上级政策到了基层落地时却出现“旋转”和“空悬”现象。
3.分析基层治理“悬浮化”的危害。
(1)打击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基层治理主体承担着更多职责使命,但与之匹配的资源、权限未能及时赋能到位,基层党员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找到“合适的存在感”。
(2)损害基层百姓群众核心利益。社会发展进步伴随着基层人民需求、诉求也更多元。但基层治理效能却迟迟没有提升,难以维护群众利益。
4.提出解决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破除权利悬浮还需以权责对等的原则,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同时调动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同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区域化党建平台。
(2)合理配置资源。破除资源分配悬浮还需对基层主体赋权赋能,根据群众需求建立响应机制,比如接诉即办平台,并根据实际需求来配置资源,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第一标准,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性。
(3)加强思想教育。破除价值悬浮还需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党史教育或基层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训,赓续红色精神,树立为民信念,脚踏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政策部署及任务安排,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更多内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