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脏乱差、生产不安全、出行不方便等,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让人揪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望、闻、问、切”,把脉开方,对准经济社会的疑难杂症,彰显了中国智慧与担当。正所谓,“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从古到今,无数先贤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把准民意之脉,开准创新之方,方能药到病除、持续发展。
“望闻问切”,把准“脉象”是重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的呼声是发现问题的“放大镜”,是反映民生的“晴雨表”。要想把准“发展的脉”必须先把准“民意的脉”。无论是F市汇集民意、层层筛选,锁定10件民生大事儿;还是A市下井调研、专项检查,发现生产安全隐患......都是倾听“疾苦声”、把准“发展脉”的生动实践。其实,听民声不仅能精准定位问题,还能获得人民的智慧。F市在民意中获得“金点子”,一举解决如厕难、就医难就是佐证。因此,我们应走好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练就行医问诊的铁脚板,善于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群众意愿,真正把准“民意的脉”。
“药到病除”,开好“药方”是关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后疫情时代,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要想解决这些新危机,就必须开出“创新的方”。杭州“凭码出行”的探索,让人们不再寸步难行;央视“古今穿越”的尝试,让文化不再束之高阁;S区“靶向施策”的自信,让社会不再一停了之......无不体现出创新发展的魅力。《老子》曰:“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讲的就是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深刻道理。危与机同样如此,我们只有辩证认识,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顺势引变,才能开准“对症的方”,从“危”与“机”的辩证法中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把准脉”是为了明确病灶、让开方有的放矢,而“开准方”则是为了靶向治疗、让药剂药到病除。只有民生跟着民声走,发展跟着创新走,才能把准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命脉”,开准保障万千群众民生福祉的“药方”,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