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丹青手 万里山河起宏图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既要推进法治乡村的建设工程,使“法治农村”的理念深入乡村开展,也要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乡亲邻里,同时增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能力。
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1000~1200字。
匠心独运丹青手 万里山河起宏图
——加强乡村治理 铸造魅力新农村
“人家皆枕河,埠头春溪涨”。从脏乱差、臭气熏天的护村河,到如今碧水潺潺的暖阳盛景,L村的那条小河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环境的巨变。农业升级、农民发展、农村进步是乡村振兴的全新课题。我们农器越来越现代,吃得也越来越健康,但是生态压力的反向倒逼迫使实现高质量发展困难叠加。硬实力积极前行,软实力不可小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的时代之题。
法治引领筑起乡村治理之基。法治思维区别于传统社会中的“人治”,是一种高效的、正确的、清晰的治理理念。农村长期以来人情社会浓厚,“找关系”办事、“私了”解决矛盾等等问题屡见不鲜,法治思想的深入宣传,可以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的程序,快速并入法治化轨道。从“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有效落实,到形成依法治理骨干体系,再到推广车载法庭巡回审判方式,无一不是发挥法律的专业力量,让村民的合理诉求有法可依,化解村级矛盾,维护农村生产生活。因此,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提升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治理水平,是“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生动写照。
德治相辅是筑起乡村治理之魂。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具备社会层面的强制约束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助力群众思想品格的锤炼和提升。然而,当今社会在基层治理中依旧有些“看客心态”,甚至于村级班子中有些扭曲的政绩观,弄虚作假有之、高高挂起亦有之。这不仅让各项治理政策无法高效落实,降低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严重动摇政府在人民群众公信力。坚持德治,不仅仅要做好群众的引领工作,更要树立先进模范标杆,坚持“看齐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有机结合。
自治实践是筑起乡村治理之源。自治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农村治理的主体广泛性,让基层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自治实践的持续性深耕,一方面减轻政府公务人员繁杂事务的压力,另一方面居民通过实践工作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与社会价值的相协统一。比如x地区将常用事项和民生事项在县域通办,建立评办议闭环体系,调动办事带头人、新乡贤积极参与村务事务,建立“红白理事会”,“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现。因为,我们要以自治实践走基层治理之路。
乡村的有效治理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性前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是中国乡村是继往开来的承接点。“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方针”。中国的乡村,是赓续传统的依、是再造未来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