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粮食日活动主题为“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发展粮食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稳定。近年来,各省持续深化粮食发展,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综合生产、储备管理、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创新进取的精神。
材料结尾提到,“在寻求食物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创新进取的精神”。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围绕这句话,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凝聚精神食粮 追寻食物过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比翼齐飞”,也有精神无所依的“忐忑不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使人们精神缺乏寄托,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绊脚石”。“光盘行动”背后的“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珍惜粮食”引发关注。在粮食后方隐藏更深层次的“精神食粮”的价值更值得“挖掘”。
追寻食物背后的爱国情怀和拓荒精神。粮食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赋予”。中国人口基数大,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袁隆平“躬耕于田间,脚踏于陇亩”,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再到“海水稻”,一次次创造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从无到有到多再到创造奇迹,这是拓荒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爱国情怀的矢志不渝。立足新征程,唯有用“粮食”来“充饥”,才能集聚攻克“娄山关”“腊子口”的力量。
追寻食物背后的生活情趣和高级审美。食物的加工结果,不仅是为了满足“口欲”,还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美感”。长江以南,人们喜爱将糕团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动植物造型;长江以北,北京的老旧胡同中经常看见各种的糖人。地域虽不同,但是人们追求的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当温饱不再是直接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或许是思考的新方向。粮食背后蕴含的情趣和审美也不能忽略。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进入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多元化需求。
追寻食物背后的故乡味道和家庭温度。食物的分享过程,不同“时机”,或许分享出来的“灵感”也不一样。酒足饭饱,看见大鱼大肉,可能只是腻味;芳香四溢烧烤,想到的或许是“牛羊满地跑”。漂泊无依,朴实无华的馒头,想到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忆起“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村是大多数人的故乡,农民是大多数人父辈的身份。社会不断进步,“乡愁”的痕迹在“消退”。新阶段,唯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可以留着那份“温情”,才可以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粮食作为生活的必需,我们不仅要重视它给我们提供物质力量,更应该深思其内涵。潮起逐梦海天阔,不忘初心更前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以粮食凝聚的精神食粮为动力,才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多内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