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材料二
当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年来,农村土地没有确权登记颁证,农民心里不踏实,难以放心流转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不利于土地集约、规模经营。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农村土地流转不畅不规范,劳动力、人才等优质资源加速由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项目,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四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管政府投入不足,农民投资投劳积极性不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不清晰,重建轻管,一些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自2000年起,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以省为单位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并于2005年初,提前实现全部免征农业税。有农业税费改革以后,为寻求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安徽省从2005年起又在全省18个县市区先行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及时将农村改革重点转向农村综合改革。2007年,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将从原有的18个试点县扩展到全省范围。2013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20个县(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省委书记为主要责任人。省委亲自抓,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土地市场建设、集体“三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管、信息和金融服务等6个方面开展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这标志着,作为我国农村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代表的第二步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又掀起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高潮。
材料三
2016年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四稳”、“三进”。
“四稳”,就是粮食生产稳,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农产品加工业稳、农民收入稳。2016年,全省粮食总产683.5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全面增产、供给充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700亿元,超额完成年初9500亿元目标任务;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幅高于城镇居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进”,就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壮大、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品牌小麦、水稻生产基地1092万亩,蔬菜面积增加42.6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1%;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材料四
2011年,潜山县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精心选定两批共3个乡镇和1个行政村作为试点,经过两年的努力,高质量完成了试点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2013年底,潜山县又被列为安徽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自2014年3月起,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全县32万亩(不含先期试点的3个乡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4月6日,潜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做法及成效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2014年9月17日,安徽省梁卫国副省长到县调研时,对潜山县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截止目前,全县所涉乡镇摸底调查、外业测绘、内业录入以及结果公示确认等工作已全面完成,涉及5553个村民组、145662家承包户、733947个地块,二轮耕地面积36万亩,实测面积53.05万亩。
经过两年试点实践和2014年的整县推进,通过“定成员,准登记,赋真权,确实地,办铁证”,让农民土地有身份,流转有保障,贷款有抵押,创业有资本,合作有基础,种田有责任,潜山县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实现了准确、有效的承包权属管理,有效解决了二轮承包中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资料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二是随着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通过“倒逼机制”,促使各方解决了以前存在的矛盾,给每一块土地发放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三是建立了图片文字综合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属管理平台,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
材料五
74岁的当涂县大仓村农民王秀文从未没敢奢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真能成为股东。2013年4月25日, 满脸喜悦的他一见记者,就拿出了刚从村股份合作社领到的红色股权证,激动地说,包括自己一家在内的3746位村民已成为股东。由此,该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下了全省第一例。
王秀文老汉全家共9口人,根据村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实行“人口股”,每人4股,每股1000元,全家享有36股,股份总额3.6万元。 尽管不能退服提现,但从今年起,年年都有分红。
据介绍,3年前,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挂牌,太仓村成为起步区,土地资源需要重新调整,农民开始或将要失去土地。“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太仓村的集体经济也因时而交、不断壮大。到去年底,共拥有村办经济实体24家,总资产达2600多万元, 年集体收入260万元。
“村里有钱了,不代表村民有钱。尽管村集体资产归全体村民共有,但每位村民到底享受多少,谁也说不清。”村民陶际财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回应这种看法,村两委一班人认为,要维护好村民的利益,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革,让全体村民变股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让村民吃一颗定心丸。
去年底,该村按照“操作合规、程序合法、群众认可”的原则,5次召开党员议事会、村民组长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完成折股量化工作。根据户口性质,将股权结构分为整股和半股,剩余为村集体管理和建设费用等,股权到人方案还征求了全体村民意见,并于日前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股份制改革方案,组建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引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董事会对股东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确立任期目标,实施年度考核。承诺每年以合作社收益的60%用于股权分红。
“给村民股权不是分线,而是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实行股份制改革后,我们要努力把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股民获得更多的分红,得到更大的资产收益。”村党总支书记王秀凤说,目前,村里的劳务公司、园林公司、物业公司、种业公司、太仓蔬菜专业合作社、龙升合作社、农资合作社,都发展良好、收益不错。
材料六
2017年1月10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天长市委书记金维加在合肥分会场代表安徽省向全国作了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作为全国29个试点单位中率先实现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天长市先试先行,全市151个村(社区)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全国推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天长市的着力点是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成员权益,不能让集体经济变成“空壳子”,不能让农民拿个“空本子”。天长市的做法是明确增收目标,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016年该市村级经营性收益达1411万元,较上年增长61%;有10个村向成员分红, 最高人均可分红150元;强化扶持拉动,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项目资金,扶持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打造集体经济增长点;探索成果运用,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允许农民用集体资产股权作抵押,最高可获得股权价值8倍的贷款;目前,已发放32笔216.5万元。
杨村镇光华村集体经济较好,在清产核资时明确经营性资产有光优发电,每年可发电3万度;农机示范大院经营性收费、260亩集体土地对外承包,还有结余资金90万元,清产核资时集体经济共有资金117.492万元;全村3225名股民, 每人持股364.3元。村党总支书记任宝贵告诉记者,由于经营状况较好,去年净收入43万元,每个股民分红100元。
光华村是天长市151个村(社区)股民分红最早的村。1月12日举行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暨2016年度分红大会。“我家4口人,共有1457股,这次分红分到400块钱,虽然不多,但却是头一次领到村集体资产的红利,这可是件大喜事啊!”光华村姚塘村民组村民王干对记者说。村民张连富领取分红后急匆匆要走,记者问他有什么急事,他说,天长民生村镇银行的人正要上门服务,为他进行授信,今后,他凭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作抵押,就能获得5万元贷款。张连富希望早点办好,春节后春耕生产就能用上这笔贷款了。目前,光华村已有12户农民获得该项贷款授信,每户均在5万元以上。
材料七
安徽省金寨县自2015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按照“摸清情况、打牢基础、规划引领、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紧扣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机制这一改革目标,按照“稳妥消化存量、严格控制增量,积极引导变量”这一基本要求,坚守改革底线、大胆探索创新、强力推进工作。截至2016年2月底, 全县23个乡镇共规划布点中心村庄183个、保留自然村庄404个,已有5700多户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腾退并复垦耕地4000余亩,清理“一户多宅”8064户、全年全县无1起农民违章建房,建设搬迁安置房1768套、搬迁移民6824人,一次性腾退宅基地1500余亩。
金寨县龙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平是个“名人”。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中央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来到大湾走访群众并共商脱贫攻坚。老陈家破败简陋的住房,牵动着总书记的心,总书记询问老陈愿不愿意搬迁。老陈回答:“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一年后,老陈如愿搬进了新居。
如今,走进大湾村,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占地14亩的扶贫移民安置点。白墙黑瓦的二层小楼规划有序,与周边的秀丽风景相得益彰。新房花了多少钱?乡长司玮掰着手指帮老陈一一算来,宅基地退出补偿、危房改造、扶贫、移民等各种补贴加在一起近20万元,老陈等于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
燕子河镇大峡谷村的黄守义也出了名。8年前,黄守义因为一场意外瘫痪在床,他的哥哥和嫂子也因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两家都是低保贫困户,靠国家政策帮扶,吃穿算有保障,但他们居住的破旧房屋一直都是村干部的心病,每逢暴雨天气,都得帮他们转移至公房避险。 2016年,金寨实施宅基地改革试点和易地扶贫搬迁后, 镇村干部多次走访两家宣传政策。两家人在规划村庄选择了3块宅基地建新房。老宅基地腾退补助了近9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补助12万元,加上建房奖励补助和农房保险赔付等,他们新建的房子不仅没有出钱,反而有结余。2017年春节,黄家两兄弟搬入新居,本来已经丧失生活信心的黄守义格外高兴,他不再是目光呆滞,眼神有光了,精神变好了。2月的一天,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艰难的家庭,瘫痪8年的黄守义可以站立了,甚至还能缓缓走上几步。所有人都感叹这个奇迹。
过去的一年里,金寨近万户贫困户像老陈和黄守义一样乔迁了新居。金寨是山区县,老百姓居住分散、偏僻、安全隐患多。
在六安市委副书记、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看来,按照中央关于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金寨面临的最棘手、最迫切的问题是住房保障。因此,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为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条件。
问题:请结合材料,总结归纳我省推进农村改革的经验启示。(24分)
要求:分条列出,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