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材料一
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日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纪实》等4个本子。
对于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凡是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交差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每到年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反“四风”深入开展,“文山会海”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形式主义的新变种:通过“文山”中对工作任务层层加码、“会海”里喊高调式“留痕”的方式,来凸显对工作的重视,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也让“文山会海”死灰复燃。
所谓“工作留痕”,指的是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凸显工作在各个阶段的落实情况。确保工作留痕,既使得上级的监督检查有了直观的凭证,也让下级的辛勤付出有了客观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制度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执行中的走偏、走样,让它沦为了形式主义的东西。
在一些地方,开会、发文等工作“留痕”举措,已成为“安排落实”“传导压力”“主动积极”的代名词。在这种要求下,就出现了疲于奔命忙开会、拿来主义发文件、加班加点编材料等形式主义歪风。久而久之,工作落实、改革创新、服务群众和保障民生等都可能打折扣,消解了顶层设计的积极初衷。尤其在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语境下,基层干部本来就面临人少事多的结构矛盾,倘使在“文山会海”与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中透支了太多精力,就挤占真抓实干的时间与精力,更挤占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问题1.痕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危害?(100字以内,7分)
问题2.要采取怎样的有力措施杜绝痕迹主义?(300字以内,10分)
>>>下页见【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