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问题:以“不畏人知畏己知”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联系实际,论证充分,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廉洁重在自律
——“不畏人知畏己知”中的为官哲学
读史书,翻史事,明史哲、辨史理。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以一首“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小诗,以此巧妙地拒了礼,止住贿。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折射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做人处世、行事为官的一种境界和操守。廉洁重在自律,洁身自爱、严于律己,才能铸就为官清廉的“防腐剂”。
思想上律己,常怀敬畏之心,遵纪守规。“三严三实”中的“严以律己”不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立身为官的作风准则,更是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严以律己是立身之本,更是为政之基,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才能筑牢思想防线,恪守法纪底线。中国古话说:“人在做,天在看”。“抬头三尺有神明”。其实讲天或讲神都是指人世间的正义力量和道德价值。“官有所畏”,吏有所怕,古己有之。要在“畏己知”中以普通人的良心自责,以党员的道德自范,以公仆的纪律自警。
工作上律己,强化自律精神,勤勉敬业。一般来说,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在组织和领导的监督之下,人们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监督之处”,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做一些为人所不齿的事。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在“慎独”中严于律己,唯恐有损于自身声誉,这是一种境界。现实生活中,极少数党政员干部明知接受别人的馈赠、贿赂有损于为官者的品德,却遮人耳目,暗示部属在深夜人静“明月高挂之时”将贿物送至家宅夫人手中,在做这种肮脏之事时,往往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来宽慰自己。哀莫大于心死。缺少慎独之心,离心死已不远了。心若一死,肉体亦必将随之腐烂。持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侥幸心理者,其后果必然自欺欺人。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畏己知”起步,牢固树立“慎独观”。
生活上律己,树立底线思维,慎微慎独。“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严以律己,看似简单,却需要领导干部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警惕性,在生活中要低调为人,谨慎交友,以“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小利,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要保持定力、守住底线、把好关口。“底”是一种界线,意味着人们的范围、框架,不可逾越。底线,就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起码要求。底线的突破是最致命的突破。底线也是一种不可逾越的价值尺度。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坚持万事严中取,律人先律己,时刻保持“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的自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自励,“权是双刃剑,荣辱一挥间”的自警,“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自爱,就能永葆纯洁底色、先进本色。(共计10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