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队伍
帮扶脱贫实打实
除配强班子外,选派好扶贫第一书记,联系实用人才带动农户,正让安徽农村扶贫帮扶队伍壮大且有力。
2014年,太湖县九龙村村民李曙光借钱建了养殖场,养了1000多头猪,却由于销路不旺,濒临破产。
养殖场和省道之间,600多米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大型货车进不来,靠小车拉,每次都得跑好几趟,才能最终装车上路,再加上平时猪饲料等的‘中转’运输,养殖成本挺高。”李曙光算了一笔账。
省地税局下派干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杨传杰得知情况,实地调研并帮着解决问题。“按单位定点帮扶的政策,修路资金应该能申请到,但上千头待售的猪,不能等审核、资金拨付等程序完全走下来才卖。”为赶时间,杨传杰先行垫资修路。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杨传杰承诺,对想投资建场搞养殖的村民,只要遇到道路不通的难题,村里一定帮着修通解决。
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作为省地税局下派干部,一年多下来,杨传杰忙着铺路修渠,拉项目,筹资金,“单位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选派干部是直接责任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驻村帮扶干部,要实打实给村里发展带来实惠。”
“管理上,我们实行的是‘一人选派、单位支持、全体有责’,压实每个包村单位、驻村干部的帮扶责任。范围上,我们要求选派全覆盖。”周叔利介绍,从2001年起,全省已连续15年从省、市、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6批,每批3000多名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或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全省3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选派干部帮扶。
此外,村党组织联系有实用技术的能人,通过能人带动农户创业,致富效应开始显现。
种小麦,每亩正常产量在800斤,按1元一斤的市价,每亩地收入也就800元,而种红薯每亩能产2500斤,按每斤0.6元的收购价,一亩地的收入就翻了近一倍,达到1500元……在泗县大路口乡西李村,技术能手吕德龙几年前在村党总支感召下入了党,逐渐建起了67个红薯育苗大棚,事业干得有声有色。现在,他不光聘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大棚打工,还实地传授技术,指导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并带动了周围6户贫困户建大棚创业致富。
近几年,西李村党总支通过吸纳能人入党,扩大帮扶队伍,并定期组织农村种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等乡里能人现身说法,指导实践。“吸纳一个人、带动一大片。”村党总支书记邓浩说,“帮扶的力量更多,致富带动的效应就会更强。”
严格考评
正向激励硬碰硬
每月一考核,半年一测评,一年一总评。在青峰村,精准扶贫的措施有哪些,帮扶项目落实得怎么样,贫困户还有哪些困难没解决等,这些都有严格的考评。
考评组成员由一名镇党委班子成员、两名镇政府工作人员牵头,除了听取汇报,审阅材料,更实地到户调查,听群众、贫困户反馈脱贫情况。考核成绩直接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工资绩效挂钩。
“村‘两委’班子成员每月补助1800元,全年的绩效收入平均每人为7800元,每月合650元,但不一定全都能拿到。”青峰村党总支书记鲍玉和向记者详细计算起来,“7名班子成员,根据考核情况打分,成绩高的可能绩效收入能拿到八九百元,成绩低的、工作不到位的可能就只拿三四百。”
寿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洪文昌介绍,“大盘子”里的绩效收入不变,只是内部做加减法,“旨在形成正向激励,让每名村班子成员能把扶贫工作抓牢抓实。”
除了经济待遇不同,不同考核测评结果的“政治待遇”也有所区别。洪文昌说,“对脱贫攻坚工作得力的村干部,可以优先推荐为县人大代表、党代表或政协委员;同时,如果有对外交流学习机会,也会优先考虑他们。”
此外,安徽今年开始探索让村党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既强化乡镇班子力量,又将优秀村党总支书记吸纳进来,打破了他们晋升的“天花板”。
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韩顼介绍,“45岁以下,工作满6年,大专以上学历,扶贫等工作实绩突出的,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期间,都可以提出申请进入乡镇班子。”
安徽对脱贫攻坚的考核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去年,省委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力量对省辖市扶贫成效、投入等进行重点考核。今年,安徽又出台了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脱贫攻坚工作成绩考核办法。
“下一步,还将研究具体实施细则。”韩顼介绍,“加大对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力度,规范考核方式和程序,通过正向激励,并落实责任追究,才能真正将脱贫攻坚落到实处。”
《人民日报》 (2016年9月13日 17版)
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题写一份供市领导参加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以“抓党建促扶贫”为主题写经验交流材料。(40分,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