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篇
维护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
重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弱化,既是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强大,也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不当有关。西方消解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主要方式是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用“细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用个人生存意义的“生活界”否定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客观规律。这就意味着,只有超越西方学术思想,才能在引领学术发展上获得一席之地。维护和扩大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必须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把价值评价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
从学术视角分析当前意识形态乱象
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有学者指出,西方意识形态向我国的渗透已经从思想观点层面演化为具体的理论和学说,集中表现为经济领域的 “私有制优越论”,政治领域的“告别革命论”、“国际接轨论”、“政治多元论”,思想文化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多元论”、“主流意识形态消解论”,社会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有学者提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恶意炒作我国思想领域热点话题,否定我国基本制度;蓄意歪曲中国梦的精神实质,间隙公民情感和国家精神;炮制社会事件质疑责难国家治理,企图消弱国家统治合法性;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我国民族聚合力,搅乱当前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学者们指出,当前的意识形态乱象,同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有密切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对于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没有理直气壮地斗争,对于媒体失之于管理导致的。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不做西方学术的“传声筒”“留声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句话引起了个别学者的曲解和误读,认为它蕴含的精神就是要搞“宪政”。对此,有学者明确指出,经过西方学者的反复阐释和演绎,“宪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十分鲜明、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人们一提到“宪政”这个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西方观点走,很容易落入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陷阱,因此还是不用为好。学者们指出,鼓吹“宪政”、乃至故意歪曲党的领导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要用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否定我国宪法及其确立的制度和原则,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民主法治建设问题上,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对于西方好的东西要积极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做西方学术的“传声筒”、“留声机”。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是辩证关系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复兴和发展
如何认识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世界上的工人们相互竞争”,甚至是“彼此斗争”;要抵制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需要实现工人阶级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是全球化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同时也是两种全球化类型的竞争。有学者提出,全球化和社会主义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都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现并成熟起来的;直到20世纪初期社会才发展到允许二者变成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所依据的就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全球化的制度,向这个全球化制度进行的跳跃即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性。
(作者李建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